另一點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體質特點。中國男人少有肌肉壯碩者,白面書生,弱不禁風曾經是既往國民的常態,甚至符合傳統審美,所以才有“四肢發達,頭腦簡單”的褒貶。
中國女人高發的疾病之一是漏尿,一般在五十歲之后,因為咳嗽,大笑甚至奔跑而出現小便控制不住,這和生育多少沒直接關系。非洲的生育率比我們高很多,但那里的女性無此尷尬,就是因為我們不是肌肉有力的體質類型,這也是中國女性更容易出現垂臀平胸,更容易有“黃臉婆”的問題,而黃色,是脾氣不足時必然顯現的顏色。
不獨運動用到的肌肉,胃腸道的肌肉也同樣,所以大便不成形,吃了硬質的食物消化不良等也是我們常見的問題。因此,喝粥是中國的民族習慣,而歐洲人卻吃意大利面,后者的堅硬顯然是被我們脾虛的體質本能就會拒絕的。
鑒于此,讓中國人民“全民補脾”也不為過。具體說,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,適度地鍛煉肌肉,放松心情,這三點應該是中國人的養生方法。《黃帝內經》講的“五谷為養"已經為國人選擇了谷薯類,糧食類這種最清潔的生命能源,更能使人“靈肉合一”修身養性的太極拳,也向來是養生大家乃至長壽者的多選。
你的脾胃是否健康
1.看五官——中醫認為,脾開竅于口,其華在唇。一般來說,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紅潤的,干濕適度,潤滑有光。
如果脾胃不好,口唇發白、干燥,易起皮或裂口子。有的睡覺會流口水,這也是脾虛的表現。
此外,脾主升清,脾胃虛弱,無法上輸水谷精微,頭面失其濡養,可能會有耳鳴耳聾、鼻腔干燥、流清鼻涕、眼睛疲勞、視物不清等癥狀。面色萎黃無華,也多提示有脾虛的問題。
2.看吃飯——脾胃虛弱的人,食欲不振,飯后感覺腹脹不適,或飯后拉得快。胃強脾弱的人則見食欲好,但消化吸收能力異常。突然想吃重口味的東西,也是脾胃虛弱的表現。
3.看體形——脾胃功能不好的人,要么越來越胖(虛胖)要么越來越瘦。
有的人脾氣虛,津液代謝失常,痰濕堆積在體內排泄無門,就變成「喝涼水都長肉」,或者肥而四肢不舉,肌肉無力,身上的肉捏起來松松軟軟的。
有的人怎么吃都不胖,吸收功能有問題,「酒肉穿腸過」,經常有腹瀉的問題。
4.看濕氣——脾胃虛弱,水液運化代謝失常,容易生內濕,而脾最怕為濕所困,濕困脾,脾氣不奮,又加重了水濕的問題,形成惡性循環。
所以脾虛的人多伴有痰濕的問題,可表現出這些癥狀:
身體沉重,人發困、發沉,沒精神,感覺疲勞;
大便不成形,或溏稀或便秘,粘廁所難沖干凈;
嗓子不清爽,總感覺里面有痰,鼻炎、咽炎反復不斷;
臉上長斑、起痘(膿包痘),黑眼圈、眼袋明顯;
容易浮腫、腰酸、肩膀酸痛、關節痛。
5.看舌頭——舌胖大而有齒痕,舌苔膩水滑。齒痕是舌苔胖大與牙齒發生擠壓形成的,因為牙齒堅硬,所以受傷的都是舌頭,就會出現齒痕。
中醫說的「脾胃」并不是指現代解剖學中的淋巴器官脾,而是涵蓋了多個系統的機能。一旦脾虛日久不愈,我們身體多個系統都會出問題。
脾胃受傷,五臟六腑都遭殃
脾胃為后天之本,是人體氣血生化的關鍵,如果一個人的脾胃不好,那么氣血生化出現問題,氣血虛弱,無法濡養身體,身體機能就會受影響。
脾主運化,包括運化食物和水液,脾虛的時候,消化系統會出問題,表現出腹脹腹痛、腹瀉便秘、食欲不振等癥狀。
脾主統血,五臟六腑之血,全賴脾氣統攝。脾氣虛弱,氣失固攝,可導致血液系統異常,出現出血,如鼻出血、齒衄、肌衄、便血,女性月經提前或過多、崩漏等。
脾在體合肉,主四肢,脾胃的運化功能失常,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生成和轉輸障礙,肌肉得失其營養和滋潤,必致瘦削,軟弱無力,甚至痿廢不用,從而影響身體的運動機能,故而有「治痿獨取陽明」一說。
《〈素問〉遺篇·刺法論》說:「脾主諫議之官,出焉」,「諫議」是糾正的意思,脾胃能夠監督并且糾正身體各部分的情況,如果脾胃受傷,則糾正功能受損,表現為「脾病則五臟不安」。這有點類似現代醫學的免疫監視功能。
正常情況下,脾胃功能正常,氣血生化有源,全身各個臟腑組織源源不斷得到營養物質的供應,各個系統和組織各司其職,相互協調,相互為用,從而身體安康無病。
異常情況下,脾胃運轉失常,糾正功能受損,無法幫助心神指導身體結構正常工作,病邪入侵,內外受困,從而容易出現各種免疫性問題,如過敏性疾病、干燥綜合征、糖尿病等。這一點也在現代醫學對胃腸粘膜免疫系統的研究中得到了證明。
此外,眼下三伏天,不少人不耐熱,喜冷飲,吹冷空調,不知不覺加重了脾胃虛弱的問題。脾胃作為氣機樞紐,運化失常,通道閉塞,就容易出現氣機失常的問題。
本來早上陽氣升發,是精神抖擻的時候,卻出現氣該升的,升不上去,感覺疲勞、困倦、乏力、白天睡不醒;到了晚上陽氣入陰,斂藏體內,進入休息的時候。結果卻出現氣該降,降不下去,晚上失眠睡不著。
可以這么說,脾胃虛弱,五臟六腑都有問題。
現在大家都在談養生,養生很重要,首當需要養的就是脾胃。調理脾胃,是養好身體的關鍵。
脾虛該怎么辦
1.好好吃飯
現在很多人一看自己脾虛,就問吃什么可以補脾,然而我們現代人大部分都不缺營養,與其總想著補什么,不如多想想著我是不是要少吃點什么,或者我身體的動力夠不夠,去化我吃的東西,夠不夠供應我每天面對的工作、壓力。
吃對飯,對脾胃就是一種很好調養。吃飯時要細嚼慢咽,不要說話,坐穩吃飯,不要邊工作邊吃飯,不要邊走路邊吃飯,也不要在吃飯的時候生氣、郁悶、難過,更不要饑一頓、飽一頓。
脾胃怕生、怕冷、怕撐,各種生冷寒涼的東西就盡量不吃或少吃,同時也要注意飲食節制,不要暴飲暴食,我們要留給脾胃充足的時間,足夠的氣血能量來幫助消化、吸收我們吃進去的東西。
《黃帝內經》提到:「五谷為養、五果為助、五畜為益、五菜為充」,五谷是最養我們脾胃的,很多人脾胃過于虛弱,一時無法消化多少食物,可以先從米湯開始喂起。真的,好好吃飯才是硬道理。
2.放下偏執
脾胃還怕生氣,在中醫看來,生氣動怒憂思郁結,都會導致肝氣不疏,橫逆犯脾,也就是五行說的「木乘脾」,容易出現腹脹氣滯,胃脘不適諸多病癥。
尤其我們現代人從事腦力活動的居多,都容易有肝郁脾虛的問題。要想養好脾胃,就放下偏執,用寬容通達的心去面對和接受命運饋贈的一切。
3.可選中成藥
一、補中益氣丸
功能主治:補中益氣。用于脾胃虛弱、中氣下陷所致的體倦乏力、食少腹脹、便溏久瀉、肛門下墜
主要成分:黃芪(炙)、甘草(炙)、白術、人參、當歸、升麻、柴胡、陳皮
還有就是“參苓白術丸”,它是宋代就有記載的一張名方,作用比“補中益氣丸”要和緩,更適合于脾氣虛,尤其是因為脾氣虛而渾身有些浮腫、虛胖的人,可以長期服用。
二、參苓白術丸
功能主治: 補脾。用于長年腹瀉、大便不成形。因脾氣虛而渾身浮腫、虛胖
主要成分: 人參、白術、山藥、薏苡仁、蓮子、扁豆、砂仁、桔梗、茯苓、干草(炙)
另外,適合脾虛人用來減肥,同時還可以使面容、身材變得緊致的方子,當屬漢代張仲景始創于《傷寒論》中的“五苓散”了。
三、五苓散
功能主治: 化氣利水, 健脾祛濕。用于膀胱化氣不利, 水濕內聚引起的小便不利,水腫腹脹,嘔逆泄瀉,渴不思飲
主要成分:澤瀉、豬苓、茯苓、白術、桂枝
總結:能吃但是很瘦型,以及食少而胖者,皆屬于“脾氣虛”,可服中成藥:補中益氣丸、參苓白術丸、五苓散。具體需要服用哪種中藥,需咨詢當地醫師。
乏力明顯者可以服用補中益氣丸,因氣短,心慌為主者可用歸脾丸。腹脹,便溏者可以參苓白術散等。
少吃消炎藥,慢性病人一般脾氣虛
即便你確實有炎癥,有慢性感染,比如你的泌尿系統感染、盆腔炎,甚至慢性咽炎、慢性闌尾炎總是復發,你也不要僅僅盯著消炎藥了,不妨增加一點兒補脾的中藥,比如黃芪。至少在服用消炎藥的時候配合點兒,如黃芪15克、大棗5枚、甘草5克,每天煎1劑,早晚各吃1次,你肯定能感到很舒服,炎癥也能快一點兒消退,因為黃芪這類補脾氣的藥是在幫你提高白細胞的戰斗力。
既怕冷,也怕熱,也是脾虛
久坐傷脾,要適量運動。因為中醫的脾是主肌肉的,久坐,就是缺乏運動,肌肉無力自然會反過來累及脾。
脾氣受傷后有兩種表現,越來越胖或者越來越瘦。如果這個人因為思慮過度,起因在于心情,他的脾氣虛可能表現為越來越瘦;如果不是因為心情,而是因為懶,因為久坐、不運動導致的傷脾,體內的垃圾、毒素逐漸堆積,人也就越來越胖,而且是虛胖。后者在現在更多見,它的直接后患就是催生糖尿病等富貴病。
如果你遇到了脾胃被油膩、寒涼所傷的狀況時,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脾胃休息。而讓脾胃休息的最好食物就是熱粥,大米、小米熬的粥都可以,嚴重虛弱的甚至可以從喝米湯開始。醫史上記載過很多被判不治的危重病例,嚴重到連藥都吃不進去,后來遇到名醫,就是從米湯開始喂起,一點點地扶養脾氣,等待脾氣的慢慢恢復,從而最終康復。